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将于7月25日迎来上交所上市委审议。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6739.79万股炒股配资门户,拟募集资金10.07亿元,主要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及先进材料项目。然而,其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募投项目合理性以及“存贷双高”的财务数据,引发了市场和监管机构的深度质疑。
恒坤新材对单一客户的依赖风险尤为突出。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对第一大客户(客户A)的销售收入分别达2.30亿元、2.40亿元和3.4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虽从72.35%小幅降至64.07%,但连续三年均超过60%。更值得警惕的是,同期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竟均超过97%。这种近乎极端的客户集中度意味着,若与核心客户合作关系生变,公司业绩将直面剧烈波动,经营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
公司募资规划悄然缩水,总额从12亿元减至10.07亿元,近2亿元缺口源于删除了“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将资源集中投向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与先进材料项目,旨在新增500吨KrF/A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及760吨TEOS等前驱体材料产能。然而,一个关键矛盾浮出水面: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多数产品产能利用率尚不足50%,仅SOC光刻材料达到83.63%。产能闲置的背景下大规模扩产,其必要性及新增产能的消化风险,已成为监管部门要求公司结合市场竞争格局与客户需求进行详细论证的核心问题。
恒坤新材近年财报呈现的“存贷双高”现象同样引发了市场关注。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银行存款从6.03亿元攀升至约6.54亿元,与此同时,银行借款规模却从1.01亿元激增至6.33亿元。截至2024年末,其持有的现金储备与背负的贷款规模已高度接近。一边坐拥大量存款,一边背负巨额债务,此种财务结构背后的真实原因及其合理性,亟需公司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超60%营收依赖单一客户,核心客户合作稳定性引关注
恒坤新材在冲击科创板IPO的关键阶段,暴露出客户集中度过高、核心客户合作稳定性存疑的隐忧。2022年至2024年,公司对第一大客户(客户A)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30亿元、2.40亿元、3.46亿元,其中向第一大客户(客户A)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2.35%、66.47%、64.07%。同期前五大客户销售占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均超97%。这意味着公司的经营业绩几乎系于少数客户,一旦核心客户的合作关系出现波动,将直接牵动公司的业绩。
客户依赖的风险不仅体现在营收结构上,在手订单的变化更让市场对双方合作的稳定性增添了疑虑。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向客户A销售自产光刻材料的在手订单分别为4751.10万元、2011.40万元、1773.19万元,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让市场对客户A的采购需求稳定性产生担忧。
对此,恒坤新材解释称,2024年公司向客户A销售自产光刻材料新增订单金额较2023年同比增长了115.79%,其中大部分订单于当期执行完毕,因此期末在手订单同比略有下降;而2025年客户A重新下达采购订单,截至6月末在手订单达1.58亿元,较2024年末大幅回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订单层面的短期疑虑。
针对监管对于恒坤新材与客户A合作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疑问,公司强调通过国产化替代和技术协同巩固关系。公司自产业务收入呈高速增长态势,部分自产产品已是客户A年度第一大供应商,且恒坤新材深度参与客户A关键科研,进一步巩固了合作基础。2025年上半年自产光刻材料收入同比增长81.21%,整体业务收入增长5.93%。尽管公司预计2025年对客户A销售收入将达3.47亿元,但该预测未包含下半年新订单,实际增长仍需观察。
募资“缩水”近 2 亿,产能利用率不足50%仍扩产遭质疑
从12亿到10.07亿,恒坤新材的IPO募资额悄然缩水近2亿元。在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公司不仅删除了原计划的“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募资总额也大幅下调,将资金集中投向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与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两大项目,计划新增约500吨KrF/ArF光刻胶等光刻材料及760吨TEOS等前驱体材料产能。这一调整引发市场对其募投项目必要性的质疑。尽管公司解释称调整是为了配合漳州二期工程建设,但监管部门仍要求其结合产能利用率、市场竞争、客户需求等多维度分析项目合理性,尤其是新增产能是否存在无法消化的风险。
恒坤新材现有产线产能利用率呈现显著分化。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除光刻材料SOC产品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83.63%、预计全年突破100%外,其余产品产能利用率均未过半。BARC产品同期的产能利用率从9.47%升至37.55%,2025年预计为52.79%;KrF光刻胶产能利用率从1.58%升至41.83%,预计2025年为46.40%;核心前驱体材料TEOS在2025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回落至36.24%,2025年产能利用率预计为45.71%。
对此恒坤新材解释称,公司部分产品产能利用率较低,主要是由于不同产品因原材料组分差异大难以共线生产,需配备专属产线;大容量的生产设备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同时能够通过减少生产批次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前进行产能储备以满足客户持续扩张的需求,有利于维持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稳定合作。
针对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新增产能无法消化的风险,恒坤新材回复称,主要基于替代进口关键材料及满足境内晶圆厂国产化需求,其核心产品如KrF/ArF光刻胶、TEOS前驱体等已进入客户验证及送样阶段,且自产产品收入与在手订单持续增长,覆盖境内主流12英寸晶圆厂商,客户基础稳固。公司强调境内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仍低,叠加晶圆厂扩产及技术升级趋势,叠加客户对境外供应链替代需求明确,新增产能具备消化基础,且技术储备与客户合作进展为产能释放提供支撑,风险可控。
不过,新增产能仍存在潜在无法消化的风险,若现有客户需求增长、新客户拓展、新产品开发验证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影响产能消化。
“存贷双高”合理性引发监管追问
恒坤新材近年来财务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一边是节节攀升的银行存款,一边是不断扩大的银行借款,形成了“存贷双高”的格局。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银行存款从6.03亿元增至约6.54亿元,与此同时,银行借款更是从1.01亿元大幅跃升至6.33亿元。截至2024年末,其现金储备与背负的贷款规模已高度接近,引发了监管关注。
监管要求恒坤新材结合资金需求及存贷款利息差异,分析同时存在借款和大额存款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大额资金闲置或使用受限等情形。
恒坤新材回复称,股权融资后的资金被配置于低风险理财产品;借款则是业务扩张与研发投入所需。公司强调,通过长期定存与适度借款的结合,既维系银企关系,又优化了资金成本与收益。
然而,恒坤新材资金倒挂现象尤其值得关注:2022年,公司存款收益率(0.58%)远低于平均借款利率(3.26%),举债成本显著高于资金闲置收益;但到了2024年,情况发生逆转,其存款收益率(3.38%)已高于借款利率(2.12%)。在这种“存贷利率差”转正的环境下,继续维持大体量借款,其必要性受到审视。
在IPO关键时刻,恒坤新材能否清晰回应监管与市场对其客户依赖、产能扩张逻辑及财务健康度等疑虑炒股配资门户,将成为其能否成功登陆科创板的重要试金石。